45年前,凭借一首歌的爆红声名,她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,而如今,她已在养老院安度了17年光阴,身旁有儿女相伴。88岁高龄的歌唱家选择的这一晚年生活,撕开了许多人不敢面对的现实真相。
1956年,于淑珍初次踏上天津职工业余会演的舞台。站在台上,她眼中自信的光芒闪耀,尽情展示自己的歌唱才华。她的歌声如清泉般流淌,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,天津歌舞剧院的领导也在这时注意到了她。演出结束后,剧院立即向她伸出了橄榄枝,邀请她加入。她欣然答应,正式成为了一名职业歌唱演员。
这一突如其来的机会让于淑珍既激动又略显茫然,但她明白,这是她梦寐以求的契机,是她命运的转折点。于是,进入天津歌舞剧院后,她如海绵般汲取着专业的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。尽管刚开始时她只是合唱队中的一员,但她从不抱怨,始终保持着热忱。每天早起练声,夜深人静时依然埋头研究歌曲情感表达和演唱细节,空闲时她也会向剧院的前辈们请教。她涉猎民歌、美声、地方戏等不同演唱风格,不断丰富自己的技艺和艺术表现力。
展开剩余78%经过不断努力,她的才能终于开始崭露头角。从合唱队的普通成员,逐渐晋升为小合唱队的领唱,再到独唱演员,她凭借自己的实力展示了自我价值。1979年,成为她事业的一座里程碑。那年,她为电影演唱的主题曲《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》红遍大街小巷。歌曲一经发布,迅速风靡全国,而她的名字也因此在全国范围内传开。她那甜美的嗓音、真挚的情感,给无数人带去了希望与美好,成了那个时代的经典之作。
1984年,于淑珍再度迎来事业巅峰。这一年,她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,一口气演唱了四首歌曲。她身着华丽的长裙,微笑着,歌声宛如春风,温暖而自然,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。那一刻,她成为了全国焦点,她的歌声与名字深深刻印在几代人心中。
不仅事业辉煌,家庭生活也给于淑珍带来了无尽的幸福。她和丈夫闫先生的爱情故事像是一首温柔的乐章,彼此相互扶持、无私奉献。闫先生,同样来自天津歌舞剧院,曾是一名男高音歌手。为了支持妻子,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:退居幕后,专心照顾家庭。当时,于淑珍的事业正处于上升期,需要频繁外出演出。为了让妻子无后顾之忧,闫先生放弃了舞台上的光彩照人,选择调到办公室工作,并且全力照顾家庭,负责买菜、做饭、接送孩子等琐事。
家里一切井然有序,孩子生病时,他总是焦急地照料,从不抱怨。每当妻子演出归来,迎接她的是温馨整洁的家和孩子们的笑容,以及丈夫充满爱意的眼神。至于于淑珍,她始终关心家人,几乎将工资的大部分寄回家里供弟弟妹妹读书,丈夫对此从未有过怨言,总是理解并支持妻子。
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,两人育有一儿一女,孩子们都非常优秀。儿子继承了父母的艺术天赋,音乐才华出众;女儿性格温婉,勤奋工作。可在2006年,随着时光的流转,于淑珍和丈夫选择了住进养老院,这一决定让许多人始料未及。进入养老院后,他们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。这里丰富的活动让她的晚年生活充实而有趣。每天清晨,她会和护理人员一起做早操,活动身体;之后,她会到书法室练字,尽管她的书法作品不能算专业,但却充满了情感和独特的韵味。
除了书法,她还培养了绘画兴趣,画出自己心中的世界。她常描绘家乡的风光和温馨的家庭场景,每一幅画作都充满了色彩与想象,展现着她对生活的热爱。在养老院里,她积极参与各种文艺活动,和其他老人一起排练歌曲、参与戏剧演出,尽管不再是主角,但她依然用心演绎每一个角色,用歌声和表演为大家带去欢乐。
每周的周末,于淑珍最为期待。那时,她的儿女们会带着家人来看望她。她总是迫不及待地坐在大厅里,等待着孩子们的到来。当他们出现时,她会立刻迎上前去,满脸慈爱与喜悦。此刻,等待的一切似乎都是值得的。
于淑珍的晚年生活,清晰地反映了养老观念的巨大转变。在许多人眼中,儿女的照顾理应是父母的依靠,而于淑珍却选择自给自足,拒绝成为孩子们的负担。这并非因为她不信任子女,而恰恰相反,这是一种对子女深切的理解与爱。她希望孩子们能专注自己的生活和事业,而不是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照顾她身上。
这一选择直接撕开了许多人不愿面对的真相:于淑珍的坚持与选择,展现了她真正的大女主风范。
发布于:山东省